News ID : 255061
Publish Date : 11/4/2025 11:00:58 PM
布赛迪的言论是否预示着阿拉伯国家战略的转变?

布赛迪的言论是否预示着阿拉伯国家战略的转变?

阿曼外交部长近期发表的史无前例的声明,清晰地表明阿拉伯地区对伊朗的政策话语发生了转变。他提醒海湾国家有必要纠正其对伊朗的态度,并提出了“全面区域安全框架”的构想。这或许意味着阿曼拒绝接受美国和以色列所称的“亚伯拉罕条约”。

伊朗努尔新闻网:阿曼高级外交官近期关于伊朗地区作用的发言值得全方位关注。阿曼外交大臣巴德尔·布赛义迪在巴林国际战略研究所举办的年度"麦纳麦对话会"圆桌讨论中指出,当前已到了各国在地区政策及对伊立场上作出重大调整的时刻。其言论的深层逻辑表明,12日战争中的事态发展及伊朗与犹太复国主义政权的行为模式,对促成这一创新立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此类地区话语体系的演变蕴含重大潜力,或将重塑波斯湾国家既有的安全与战略布局。

地区国家对伊朗的观念转变

如布赛义迪所指出,波斯湾沿岸国家——特别是在伊斯兰革命后——始终将伊朗视为现实或潜在威胁。这些国家曾认为伊朗意图向全球尤其是周边地区输出革命,因而或明或暗地倾向对伊遏制政策,其中西方煽动分歧的议程亦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犹太复国主义政权在12日战争期间对伊朗的无端公然侵略以及对卡塔尔腹地的导弹袭击,改变了地区公众对特拉维夫政客的认知。促成这一观念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伊朗应对以美侵略行径时展现的审慎智慧。阿曼外交大臣明确表示,对伊遏制政策不仅未达目的,反而使地区安全局势更趋复杂。在阿曼看来,伊朗能够且应当成为维护地区稳定的有效伙伴,而非必须遏制的威胁。这种视角转变在以色列近期袭击伊朗核设施后尤为显著。

类似立场早前亦见于沙特颇具影响力的前情报局长图尔基·费萨尔亲王。他曾直言,若世间尚存正义,美国B-2轰炸机本该摧毁迪莫纳等以色列核设施,因真正拥有核武库、未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且拒绝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的正是以色列。费萨尔更指出,那些以伊朗官员"抹除以色列"言论为由为以方袭击辩解者,往往刻意忽略内塔尼亚胡自1996年起多次叫嚣"推翻伊朗政权"的事实。

此类言论清晰昭示着阿拉伯国家在对伊地区政策上出现话语范式转型。阿曼外交大臣意味深长地强调:"拒绝与伊朗等行为体开展建设性真诚互动,无助于解决代理人战争、人道苦难或核扩散问题;相反,排斥与孤立只会加剧冲突、极端主义与动荡,令既有挑战更趋恶化。唯有建立包容性地区安全框架,依托集体资源有效应对共同挑战,方能为我们各国人民开辟更稳定繁荣的前路。"

"亚伯拉罕协议"项目及以美目标的困境

布赛义迪提出的"包容性地区安全框架"概念,可视为这个重要海湾国家对美以鼓吹的"亚伯拉罕协议"项目的明确拒绝——该协议正被强推至阿拉伯与伊斯兰国家。阿曼外长的表态令这一以美战略项目面临严峻挑战。

该协议以推动以色列与中东及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为核心,本质上建立在构建反伊统一阵线基础上。事实上,"亚伯拉罕协议"成功的关键前提在于将伊朗塑造为地区安全威胁。为使阿拉伯国家愿为对以关系正常化承担政治经济代价,"伊朗恐惧症"成为必要叙事工具。在12日战争乃至去年10月7日加沙战争爆发前,以色列始终试图通过"灰色地带冲突"策略以最小成本换取安全,同时拓展在海湾地区的影响力与正常化进程。

但当前地区态势——特别是近期事态发展后——表明该战略及"亚伯拉罕协议"项目已遭遇重大障碍。以色列对伊朗的袭击使众多地区国家更清醒认知到以方的威胁性。尤其以色列对卡塔尔的袭击彰显该政权侵犯阿拉伯国家独立与利益的毫无顾忌,令诸多地区国家得出结论:与伊朗开展战略伙伴合作相较于同以色列结盟更能促进地区稳定。

面对此变局,伊朗通过军事威慑与主动外交的有机结合,不仅在军事层面挫败以美图谋,更在外交层面——特别是在海湾阿拉伯国家中——巩固了自身地位。伊朗基于战略克制与均衡外交的智慧政策,使其被海湾国家视为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可靠伙伴。伊朗成功传递出双重信息:既有能力成为抵御以色列扩张主义的坚固屏障,亦向地区国家确保任何挑衅行为只会引发更严重危机。

由此可见,随着近期地区演进,"亚伯拉罕协议"及以美中东战略已遭遇严峻挑战。当前伊朗对海湾国家而言,非但不是需遏制的重大威胁,反被视为保障地区安全稳定的战略伙伴。伊朗的外交与安全策略成功影响了地区国家认知,为区域合作创设了新条件。

旨在孤立伊朗的项目——尤其在近期紧张局势下——已切实面临重重阻碍,这些发展将直接重塑地区政治安全格局。关键在于,我国战略决策机构需精准把握此地区话语转型,着力深化延续此态势,将初步迹象转化为持久广泛的稳定格局。


伊朗努尔新闻网
Comments

first name & last name

email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