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努尔新闻网:美国近日对伊朗实施了自2018年“极限施压”战略启动以来最为严厉的制裁措施。此举一方面传递出明确的谈判意愿,另一方面却与对伊朗关键基础设施(包括核设施)的军事打击同步展开,呈现出一种双重但明确的讯号:外交被用作施压工具,而非缓解紧张局势的机制。对该项制裁及以色列同步军事行动的政治与战略分析表明,此类谈判提议不过是对此前五轮失败对话的重复,无法构成有建设性的谈判基础。
战争形态的制裁:旨在摧毁国家基础结构的新工具
美国财政部此次制裁涉及115名个人、实体及船只,其设计、范围与目标远超传统经济施压工具,更像一项意在削弱国家关键能力的军事行动。美国称之为“自2018年来对伊朗最大规模的制裁”,直接针对伊朗能源出口、海运系统及外汇收入链条,试图切断伊朗经济命脉。该举措与美军攻击福尔多、纳坦兹及伊斯法罕核设施的战略目标如出一辙,均旨在制造结构性崩溃,并通过心理-经济双重施压迫使伊朗无条件屈服——特朗普本人对此要求曾直言不讳。
谈判邀请与军事打击并行的矛盾性
美国自称愿与伊朗展开谈判,但就在6月下旬,与以色列协调下,非法直接攻击了伊朗关键基础设施,包括核设施、科研中心及部分城市区域,导致科学家、军人及平民伤亡。同时,华盛顿宣称成功摧毁伊朗核工业,而伊朗此前已通过加入间接谈判表达善意。而在与欧盟达成协议、接待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并进行技术磋商后,美国仍立即追加制裁,重演过去的负面模式。事实证明,西方所谓“谈判”更多是施压与操控舆论的工具,借此正当化其强制行为。
五轮谈判的经验教训:中途背叛的必然重演
尽管特朗普再度提出谈判建议,但前五轮伊美对话屡次因美方敌对行为(包括制裁与武力威胁)而偏离正轨。最近一次军事打击发生在伊朗准备参与第六轮谈判期间,令伊朗外交部长直指美方言辞的信用破产。阿拉克奇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指出:“美国必须解释为何在谈判期间攻击我们”,并强调“只要特朗普坚持彻底停止浓缩铀,就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因此,缺乏有力保障与损失补偿的谈判只是重演失败路径。
制裁与攻击:特朗普战略的双面一体
特朗普政府的新策略将硬性手段与经济战相结合,形成互补施压系统。美军轰炸福尔多、纳坦兹、伊斯法罕的同时,制裁网络亦封锁伊朗能源出口渠道。此种情况下,美国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制裁与谈判的组合施压,使德黑兰陷入心理包围,最终接受美方条件。
但伊朗已表明其不会在战争与外交中被动应对。对以色列袭击的迅速而震撼的军事回应,以及对美军在卡塔尔阿尔乌代德基地的导弹打击,不仅给特拉维夫与华盛顿造成重大代价,更向全球展示:威胁与强权不能动摇伊朗人民维护合法权利与利益的决心,不会迫使其屈服于霸权主义。
美国外交工具的欺骗性角色
事实表明,美国使用外交手段仅为争取时间、操控公众舆论并为敌对行为制造合法性。从处理国际原子能机构事务、应对2015核协议,到在谈判期间发动攻击,美国始终未展现缓解紧张的意图,其真正目标是单方面迫使伊朗屈服。特朗普以“希望我不必使用太多”的模糊语气提出新一轮谈判建议,其实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心理战策略,而非真正的外交诚意。
走向对话的唯一途径:美方行为必须发生根本改变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已明确表示,只要对方秉持相互尊重、遵守国际法并保障自身国家利益,愿意展开对话。但前提是美方必须终止双重标准,补偿所造成的损害,并提供确保谈判不再沦为背叛与攻击平台的实质性保证。在美方持续将外交与制裁、导弹手段混为一谈的情况下,协议之路注定被封锁。
伊朗的明确信号是:不在战火中谈判,不向强权屈服。唯一可行的道路,是回归对话原则,尊重国家主权,并终止敌对政策——而这些,迄今被美国刻意阻断。
伊朗努尔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