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努尔新闻网:尽管许多人原以为美国和以色列近期对伊朗核与军事设施的袭击至少会在舆论上被视为一次胜利,但事后的发展显示,华盛顿与特拉维夫非但未能稳固局势,反而陷入了一系列政治、媒体与体制危机,在战事暂歇后演变为两个主要行为方的内部困境。
美国:法律僵局与媒体反噬
美国在没有获得国会任何授权的前提下发起了对伊朗的军事行动。特朗普依赖紧急行政权行事,如今面临不断高涨的政治反弹。据报道,他多次推迟就袭击原因向国会作闭门汇报,这一行为激怒了民主党领导层。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查克·舒默已明确表示,此种延误“不可接受”,政府必须对其违反法律负责。
同时,CNN、《纽约时报》与美联社等主要媒体纷纷发布调查报道,质疑特朗普政府关于成功摧毁伊朗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核设施的说法。他们指出,伊朗设施并未“被完全摧毁”,大部分离心机依然完好,福尔多仍在运转。而特朗普则继续坚持其“完全摧毁”的官方叙述,称相关报道为“假新闻”。这种白宫与媒体之间的对立,唤起人们对特朗普总统任内危机时期的记忆,亦再次暴露他操控信息叙事的惯技。
以色列:政府分裂、国际压力与国内脆弱性
在特拉维夫,局势更为复杂。尽管前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自诩“成功将美国拖入战争”,但以色列媒体与政界持不同观点。据第13频道报道,安全内阁成员在是否继续对伊作战问题上严重分歧,一些部长反对停火并指责内塔尼亚胡“软弱退让”。
更严重的是,以色列社会的“韧性阈值”已严重下降。伊朗的反击在经济与安全领域造成的代价使得战争难以为继。同时,来自俄罗斯与中国的强烈外交压力加剧了以色列的孤立局面。例如,俄罗斯安理会代表明确要求以色列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并曝光其袭击伊朗的责任。
此外,地区与阿拉伯国家的广泛谴责,亦标志着以色列在炒作“伊朗威胁论”方面未能凝聚一个新的国际共识。
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信誉崩塌
或许最具标志性的后果,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本次事件中彻底暴露的结构性偏见。伊朗议会已投票通过中止与该机构的合作。批评认为,IAEA在此次危机中更像是“技术间谍”,而非中立监督者,其明显偏袒美以立场,未能谴责对伊朗受监管核设施的攻击——这一最低限度的法律与道义表态。
据报道,该机构多次依据非正式情报立场行事,暴露其监督职能的空洞化。这一信用危机使伊朗完全丧失对该机构的信任,也使其在未来作为有效调解者的角色极度削弱。
战略后果:失败、分裂与被动防御
事实表明,美以两国在本次袭击中未能实现战略目标,反而激化自身内部的制度裂缝。在美国,法律基础薄弱、政府与媒体叙事冲突严重、正式责任未落实;而在以色列,政府分裂、社会脆弱与全球孤立交织成压倒性困局。
伊朗在这种局势下,无需过度宣传所谓胜利;只需真实反映对方内部裂痕、信誉崩塌与政治僵局,即为最有效的战略表态。特别是随着卡塔尔埃米尔披露特朗普为达成停火主动向伊朗施压的事实曝光,形势已无需多言。